一處宮殿和旁邊的教堂殘跡
愛丁堡是蘇格蘭的首府,坐落在北海西部的福斯灣南岸,面積135平方公里,人口44萬。這座城市依山近海,地貌多姿,景色佳勝而且富有文化遺產(chǎn)。這里有古堡雄踞,有王宮屹立,市區(qū)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宏麗,使人想起歐洲的文化名城雅典,因此人們給愛丁堡以“北方雅典”的稱譽。1995年愛丁堡的舊城區(qū)和新城區(qū)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愛丁堡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那時羅馬軍隊的前鋒抵達這一帶安營扎寨。羅馬帝國衰亡后,不列顛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天下,形成列國紛爭的局面。其中北方的一國叫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國王愛德溫(Edwin 617~632年在位)率兵占領(lǐng)了愛丁堡這塊土地,在山上修起堡壘,愛丁堡這個地名即由“愛德溫的城市”演化而來。公元11世紀時,蘇格蘭人在古堡上擴建了宮室、教堂,從此國王常來巡幸。后來人們在古堡以東一英里的地方建起有名的十字架修道院。兩者這間出現(xiàn)街市,形成愛丁堡老城的核心,主要街道被稱為“王家一英里”。 愛丁堡扼英格蘭赴蘇格蘭要道,不久商賈云集,市面繁榮,并于1329年設(shè)市。15世紀時它又成為蘇格蘭的王都,城市更加興旺,筑起了王宮開辦了大學。1603年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死后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六世以親戚關(guān)系到倫敦繼承王位,改稱詹姆斯一世,于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共戴一君,斯圖亞特王朝開始。愛丁堡則仍為蘇格蘭國會所在地。1707年兩國正式合并,蘇格蘭國會解散,愛丁堡不再是都城,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1582年建立了愛丁堡大學,此后城市的藝術(shù)和文化建筑逐漸增多。1603年蘇格蘭和英格蘭聯(lián)合王國成立時,擁擠的居民被重新安置到倫敦。雖然1707年大不列顛聯(lián)合王國的成立使蘇格蘭的議會的權(quán)利受到限制,但它并沒有阻礙愛丁堡城市發(fā)展。1767年到1890年間,新城有7處文化工程相繼建成,愛丁堡成為歐洲學術(shù)中心。
現(xiàn)在愛丁堡舊城與新城一起形成一種整體的效果,不過雖然在不規(guī)則的中世紀的舊城與幾何設(shè)計的新城之間有一個鮮明的對比,但公園是兩者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兩條干線詳細說明了城市的具體規(guī)劃。第一,這些主要大街聯(lián)結(jié)著老城的兩端,城堡的廣場,遺址的廟宇和宮殿。第二,其他街道與主要大街平行延伸但有更長的路程,沿著山谷,聯(lián)結(jié)著新城并為老城形成了一道壯麗的景觀。
愛丁堡整個城市的建筑都是由石頭建成,城郊的尖塔,也就是說這些教堂的尖頂和一些塔,連同那些優(yōu)美的安排得極為合理的古典和新古典主義的各種建筑,在城市中構(gòu)成特殊景觀,并且一直伸展到新城之中。在老城中,有幾座19世紀末的舊建筑一直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