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常熟維摩山莊
摘要:
維摩山莊地處常熟虞山中部山巔,是利用維摩寺遺跡,在1983年興建的園林景點。這里四圍蔥蘢,背負峰巒,綠蔭匝地,景色宜人。莊園內(nèi)花木深秀,山光云影,翠林鳥鳴,環(huán)境幽勝,有望海樓、缽盂泉、葫蘆泉等歷史與自..
艾邁特園林10月31日消息:
維摩山莊地處常熟虞山中部山巔,是利用維摩寺遺跡,在1983年興建的園林景點。這里四圍蔥蘢,背負峰巒,綠蔭匝地,景色宜人。莊園內(nèi)花木深秀,山光云影,翠林鳥鳴,環(huán)境幽勝,有望海樓、缽盂泉、葫蘆泉等歷史與自然名景。回廊曲折,庭院深秀,尤以登望海樓,可北望大江,東觀日出,向有“維摩旭日”美稱。并新增有百桂園、清心堂等園林佳景,既具傳統(tǒng)山莊園林意境,又具天然山林泉澗野趣,成為虞山著名景點。
十里虞山,游人不絕。由城內(nèi)上山過辛峰亭與虞山城門門樓,西行三里許,山路漸見平坦,道旁茶園一望蔥綠,不遠處疏林中透出一片粉墻黛瓦、高低錯落的建筑群,這便是維摩山莊。其地近虞山中部山巔,正當(dāng)辛峰亭、虞山門城樓與劍門山巔之間游覽主干道的中途,山莊北通石屋澗,隔路南鄰山崖望湖亭,西向背負青巒,林木深秀,環(huán)境清麗。山莊自1987年建成以來,已成為以幽勝為特色、充滿山林野趣的園林景點,深受各界人士青睞,成為人們尋幽探勝、觀賞日出、娛樂休閑的勝地。
維摩寺始建于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維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澗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時,右丞相兼樞密使、邑人曾懷(字欽道)奏請為功德院,孝宗賜“顯親資福禪院”額。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維摩寺”。因寺院布局坐西朝東,每當(dāng)日出,層林盡染,景色絢麗。明嘉靖時貢生、邑人陳儒曾有“滿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楓畫可評”的詩句贊之。寺中有“望海樓”,又稱望江樓,回廊曲折,頗具幽趣,昔時文人雅士常結(jié)伴夜宿于此,清晨登樓觀日出,云蒸霞蔚,極其壯觀,向有“維摩旭日”美稱,為“虞山十八景”之一。樓中昔懸有明清之際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聯(lián):“日轂行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出資重修寺宇,并于寺后辟建園林,營建泉池臺榭。山門懸楹聯(lián)“大觀江海合,杰構(gòu)宋梁余”,原為曾懷撰書,清末由陸懋宗重書。清咸豐十年(1860年),因太平軍與清兵在虞山激戰(zhàn),寺毀于戰(zhàn)火。清光緒時重建,屈氏后人亦助修望海樓等,并于樓內(nèi)塑有屈成霖像,懸長聯(lián)曰:“鐘磐定山聲,昔有白云投刺史;欞欄接海氣,遠持紅日照維摩”。1949年建國前后,乏人管理,寺院荒蕪,殿宇房屋逐漸破敗。
1983年開始重建,1987年竣工。1989年,美籍華裔張兆明先生與夫人周畹玉女士出資于山莊園中栽植桂樹百株,至今已滿庭翠綠,蔚然成林,秋來滿園飄香,被譽為“百桂園”。百桂園與望海樓、清心堂、葫蘆泉、缽盂泉等構(gòu)成名聞遐邇的山莊勝景。
維摩山莊地處常熟虞山中部山巔,是利用維摩寺遺跡,在1983年興建的園林景點。這里四圍蔥蘢,背負峰巒,綠蔭匝地,景色宜人。莊園內(nèi)花木深秀,山光云影,翠林鳥鳴,環(huán)境幽勝,有望海樓、缽盂泉、葫蘆泉等歷史與自然名景。回廊曲折,庭院深秀,尤以登望海樓,可北望大江,東觀日出,向有“維摩旭日”美稱。并新增有百桂園、清心堂等園林佳景,既具傳統(tǒng)山莊園林意境,又具天然山林泉澗野趣,成為虞山著名景點。
十里虞山,游人不絕。由城內(nèi)上山過辛峰亭與虞山城門門樓,西行三里許,山路漸見平坦,道旁茶園一望蔥綠,不遠處疏林中透出一片粉墻黛瓦、高低錯落的建筑群,這便是維摩山莊。其地近虞山中部山巔,正當(dāng)辛峰亭、虞山門城樓與劍門山巔之間游覽主干道的中途,山莊北通石屋澗,隔路南鄰山崖望湖亭,西向背負青巒,林木深秀,環(huán)境清麗。山莊自1987年建成以來,已成為以幽勝為特色、充滿山林野趣的園林景點,深受各界人士青睞,成為人們尋幽探勝、觀賞日出、娛樂休閑的勝地。
維摩寺始建于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維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澗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時,右丞相兼樞密使、邑人曾懷(字欽道)奏請為功德院,孝宗賜“顯親資福禪院”額。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維摩寺”。因寺院布局坐西朝東,每當(dāng)日出,層林盡染,景色絢麗。明嘉靖時貢生、邑人陳儒曾有“滿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楓畫可評”的詩句贊之。寺中有“望海樓”,又稱望江樓,回廊曲折,頗具幽趣,昔時文人雅士常結(jié)伴夜宿于此,清晨登樓觀日出,云蒸霞蔚,極其壯觀,向有“維摩旭日”美稱,為“虞山十八景”之一。樓中昔懸有明清之際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聯(lián):“日轂行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出資重修寺宇,并于寺后辟建園林,營建泉池臺榭。山門懸楹聯(lián)“大觀江海合,杰構(gòu)宋梁余”,原為曾懷撰書,清末由陸懋宗重書。清咸豐十年(1860年),因太平軍與清兵在虞山激戰(zhàn),寺毀于戰(zhàn)火。清光緒時重建,屈氏后人亦助修望海樓等,并于樓內(nèi)塑有屈成霖像,懸長聯(lián)曰:“鐘磐定山聲,昔有白云投刺史;欞欄接海氣,遠持紅日照維摩”。1949年建國前后,乏人管理,寺院荒蕪,殿宇房屋逐漸破敗。
1983年開始重建,1987年竣工。1989年,美籍華裔張兆明先生與夫人周畹玉女士出資于山莊園中栽植桂樹百株,至今已滿庭翠綠,蔚然成林,秋來滿園飄香,被譽為“百桂園”。百桂園與望海樓、清心堂、葫蘆泉、缽盂泉等構(gòu)成名聞遐邇的山莊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