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明代的“東園”廢址。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歸吳縣人劉恕曾任柳州、慶遠知府,告病還鄉(xiāng)后,對東園進行修整擴建,改名“寒碧莊”。他中年隱退,平生無聲色之好,惟性嗜花石。將自己撰寫的小品文章和收集到的古人發(fā)帖,勒石雕刻在園內(nèi)的廊壁上,謂之“書條石”。后代園主多襲此風,遂形成今日留園多書條石的特色。劉恕愛石,同治年間,收集太湖石12峰置于園內(nèi)。同治十二年(1873年)為大官僚康盛購得,又加以改建、擴大,更名“留園”,面積大約2公頃。
園林緊鄰于邸宅之中,分為西、中、東三區(qū)。三區(qū)各具特色:西區(qū)以山景為主,中區(qū)以山、水兼長,東區(qū)以建筑取勝。
留園的景觀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豐富的石景,二是多樣變化的空間直徑。石景除了常見的疊石假山、屏障之外,還有大量的石峰特置和石峰叢置的石林。代表的又冠云峰、瑞云峰與岫云峰“三峰”的配置。
園內(nèi)既有以山池花木為主的自然山水空間,也有各式各樣以建筑為主或者建筑、山水相間的大小空間——庭院、庭園、天井等。園林空間之豐富,為江南諸園之冠,在同一時期全國范圍內(nèi)的私家園林中也是不多見的。它稱得起是多樣空間的復合體,集園林空間之大成者。留園的建筑布局,看來也是采取類似拙政園的辦法,把建筑物盡可能相對集中,以“密”托“疏”,一方面保證自然生態(tài)的山水環(huán)境在園內(nèi)所占的一定比重,另一方面則運用高潮的技藝把秘籍的建筑群體創(chuàng)為一系列的空間符合——一曲空間的交響樂。規(guī)劃設計的水平不可謂不高,但就園林總體而言,畢竟不能解決因建筑過多而造成的人工雕琢氣氛太重,多少喪失了風景式園林主旨的矛盾。足見個別園林的藝術創(chuàng)作固然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卻畢竟不能脫開時代風尚的影響。
摘自《中國古典園林史》p631-637作者周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