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體育中心南側(cè),城中心一處繁華熱鬧之地。未曾料到,它的腳下卻深藏一千多年前皇家園林的東南一角。2013年5月的一天,工人們在成體南側(cè)的工地里,挖出一塊大石板,誰能想到,這塊大石板向世人打開了“穿越”之門,找到了“傳說”中摩訶池的具體方位,“盡管唐詩宋詞中,關(guān)于成都摩訶池的詩作有很多,但摩訶池具體位置究竟位于何處?記載卻語焉不詳,一直是個謎。而這個謎,終于隨著成體南側(cè)腳下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解開了。”今(26)日,成都市考古隊工作人員易立帶領媒體進入這一考古作業(yè)區(qū),揭開了這座具有13600多年歷史的摩訶池面紗。在歷史變遷的長河中,這里曾是皇家園林,或許也曾為官府衙署重地……
首次確認摩訶池范圍、走向——
成體南側(cè),沿西至西華門街,北至騾馬市
考古工地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東華門街18號、成體南側(cè)。目前,考古發(fā)掘工作基本已近尾聲,發(fā)掘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此次發(fā)掘的重要收獲之一是首次確認了摩訶池東南部的走向、范圍和堆積情況。我們現(xiàn)在站的地方、眼睛所能看到的發(fā)掘工地,都僅僅只是摩訶池極小、極小一部分。”易立的話一出,頓時讓所有人咋舌。
摩訶池究竟有多大?成都水利專家陳渭忠在《摩訶池的興與廢》一書中稱,“摩訶池修成之初,面積達500畝。”而此次考古發(fā)掘的面積為3200平方米,僅數(shù)畝地,只能從中窺得摩訶池曾經(jīng)的一二風姿。摩訶池始建于隋朝蜀王楊秀,駐守成都的楊秀見舊城規(guī)模過小,為了擴建子城,便取土建城,于是在取土之地便逐漸形成了這個人工湖。有僧人看到后說,“摩訶宮毗羅”,于是人工湖便以摩訶池命名,楊秀并命人在摩訶池周圍修建亭臺樓閣。
到唐代時期,摩訶池便已成為文人墨客聚集地,人們或在春光燦爛的時苊泛舟游湖,或在盛夏夜晚來此納涼賞月。到前后蜀和明代,摩訶池修建的更為精美,一度成為皇家園林。引得晚唐名將高駢在《殘春遣興》中寫道:“畫舸輕橈柳色新,摩訶池上醉青春。”,南宋詩人陸游也曾贊其“一過一銷魂”。不過,這個在歷史上久負盛名的摩訶池具體位置究竟位于何處、如何布局,史料里卻鮮有詳細記錄,使其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待謎之解,后世的人們都只能在唐詩宋詞里去勾勒和幻想著摩訶池的風情。
而通過此次考古發(fā)掘,摩訶池的位置、走向終于首次得以確認。易立介紹到,“按照史料上記載摩訶池占地達百余畝地的面積測算,以成體中心南側(cè)為座標,以西至現(xiàn)在的西華門街,以北至騾馬市,這個范圍均屬于摩訶池。”
摩訶池皇家園林風華——
后蜀國君孟昶與花蕊夫人曾在此納涼
始建于隋朝,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曾經(jīng)歷三次人工回填。最繁華時,曾一度為皇家園林,到明代晚期以后逐漸被填平。在朝代更迭中,摩訶池,既迎來過詩圣杜甫、詩人陸游等名家,也見證過后蜀國君孟昶與花蕊夫人的愛情……
“摩訶池的范圍非常大,人們可以在湖上泛舟游玩,很多詩人都來過這里。到了前后蜀時期,一度成為皇家園林,不再是眾人都可以游玩的地方了。”花蕊夫人在《宮詞》中,形容這里“長似江南好風景”、“水心樓殿盛蓬萊”。易立講到,在永平五年(公元915年),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宮時,將摩訶池納入宮苑,改名龍躍池。王衍繼位后擴建皇宮,為龍躍池注入活水,改名為宣華苑,環(huán)池修筑宮殿、亭臺樓閣,其范圍廣達十里。
據(jù)史料記載,后主孟昶極怕熱,為了驅(qū)走酷暑便在摩訶池上建筑水晶宮殿,為避暑之所。他與花蕊夫人等宮眷,便移入水晶宮內(nèi)以避暑熱??梢韵胍姡详婆c花蕊夫人便在摩訶池的水晶宮殿度過一個個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神仙美眷日子。北宋蘇東坡在《洞仙歌》便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的詞語來描述了孟昶與花蕊夫人夏夜摩河池上納涼的情景。
唐代院落宋代井——
歷史演變中,或曾作官府衙署重地
“除了首次確認摩訶池的范圍和走向布局以外,另一個重要收獲是在發(fā)掘區(qū)中部、摩訶池東南岸清理揭露出一處唐代院落遺址,為近年來成都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保存較完好的唐代建筑。”易立介紹說,這次發(fā)掘的該建筑主體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長18米,東西長17米,方向北偏東30°,總占地面積300余平方米,由露天活動區(qū)、排水溝、小十字路、井臺等部分組成。
成都市體育中心南側(cè),城中心一處繁華熱鬧之地。未曾料到,它的腳下卻深藏一千多年前皇家園林的東南一角。2013年5月的一天,工人們在成體南側(cè)的工地里,挖出一塊大石板,誰能想到,這塊大石板向世人打開了“穿越”之門,找到了“傳說”中摩訶池的具體方位,“盡管唐詩宋詞中,關(guān)于成都摩訶池的詩作有很多,但摩訶池具體位置究竟位于何處?記載卻語焉不詳,一直是個謎。而這個謎,終于隨著成體南側(cè)腳下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解開了。”今(26)日,成都市考古隊工作人員易立帶領媒體進入這一考古作業(yè)區(qū),揭開了這座具有13600多年歷史的摩訶池面紗。在歷史變遷的長河中,這里曾是皇家園林,或許也曾為官府衙署重地……
根據(jù)發(fā)掘現(xiàn)場看,摩訶池局部區(qū)域在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曾經(jīng)歷了三次人工回填,到明代晚期以后逐漸被填平。在這一填平的過程中,一些院落拔地而起,天井、下水道、十字小徑等生活設施也出現(xiàn)其中。
在考古現(xiàn)場的一個個土坑里,一條下水設施沿著疑似曾有院落布局的地面一路延伸,大量用磚上可以見到清晰可見的卷草、花卉、菱形紋等圖案。其間,兩口水井座落在不遠處。“這口大水井是宋代的,而緊鄰旁邊的小水井則是唐代的。”易立說,在發(fā)掘現(xiàn)場,還出土有瓦當、陶器、瓷器等物品。瓦當上面或是素面,或雕刻花草吉祥圖案。而在盤碗生活器具里,一個淺底大盤還刻有一只魚兒在水中漫游的圖案。巧的是,水紋花案與現(xiàn)在的WIFI標識頗為相近,記者在現(xiàn)場開玩笑地說:“這只魚的WIFI好強!”
“漢唐時期,能夠使用瓦片的都不會是普通老百姓的房子。而且,這些院落還位于摩訶池畔,更是決定了它的高級別——我們推測,在唐朝時期,這些院落可能屬于等級較高的官府或衙署建筑。
在“院落”里散步時,記者發(fā)現(xiàn)考古工地的不同兩個土坑中,均出現(xiàn)有兩條用鵝卵石鋪就的小徑。小徑寬約一米,向著盡頭深處彎曲延伸。不同的是,一條小徑僅用不同色彩鵝卵石鋪就而成,而另一個土坑里則另具匠心,以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鵝卵石做成花朵造型以作裝飾。“根據(jù)地層年代不同和土坑出土的器物,可以判斷出這兩條石子小徑出自于不同年代。”易立揭開答案謎底,僅用鵝卵石鋪就的小徑出自于唐代,而采用小石拼花的小徑則出于宋代。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用石子鋪就的小徑,屬于當時官府的休閑納涼區(qū)。
摩訶池最后一洼水消逝于民國三年——
1300多年摩訶池“逝于”1914年
易立介紹說,在經(jīng)歷了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三次人工回填后,摩訶池水域面積逐漸縮減。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將大半個摩訶池填平,在后蜀宮殿舊址上修建蜀王府。在考古工作現(xiàn)場的東西向和南北向兩側(cè),兩段殘存的明代宮墻和踏路仍能見到。“在明朝時期,蜀王府與摩訶池相連。踏路是當時人們乘船地,宮人官員們在這里上船,可以前往蜀王府的承運殿、昭明殿、存心殿等宮殿,也可在摩訶池上游玩。”
根據(jù)史料顯示,到了明末清初,蜀王府毀于戰(zhàn)亂;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廢墟上又興建起貢院,只有西北隅仍殘留少許水面;到了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摩訶池全部被填平成了演武場。自至,摩訶池最后一汪水徹底消失。
易立說,此次考古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有漢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時期的文化遺存,包括城墻、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溝、灰坑、灰溝、池塘等遺跡現(xiàn)象,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錢幣、建筑材料等遺物,其中瓷器的數(shù)量和類型最豐富,除成都本地的青羊?qū)m窯、邛窯、琉璃廠窯外,還有一定比例的外地產(chǎn)品。他講到,截至目前,成都中心城區(qū)漢代尤其是六朝時期遺存總體發(fā)現(xiàn)偏少,而此次的出土材料對于建立漢六朝時期四川地區(qū)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漢六朝時期成都的城市史和政治經(jīng)濟狀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下一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將邀請相關(guān)領導和專家開展現(xiàn)場論證,研究出土文物的具體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