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日本園林--舊芝離宮庭園
摘要:
舊芝離宮庭園在東京都港區(qū)海岸一丁目,是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家園林,明治時代歸入皇家管理。1678年始建,1707年富士山火山噴發(fā),園毀。1823年改建為別墅,1847年第十二代將軍德川家慶收管,1875年..
艾邁特園林1月15日消息:舊芝離宮庭園在東京都港區(qū)海岸一丁目,是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家園林,明治時代歸入皇家管理。1678年始建,1707年富士山火山噴發(fā),園毀。1823年改建為別墅,1847年第十二代將軍德川家慶收管,1875年明治天皇行幸,收歸皇家,成為皇家園林,次年更名芝離宮。1891年為迎賓而建西洋館,1923年東京大地震,殿宇燒毀。1924年皇太子(昭和天皇)結(jié)婚,作為禮物賜與東京市,以舊芝離宮庭園之名開放。1927年填園前海濱,1979年被指定為名勝古跡,收費入園。
舊芝離宮庭園全園面積43 070平方米,因座落海濱園內(nèi)池水與園外海水同潮汐,故名汐入園。填海造房后,高樓林立,海水再也進(jìn)不去,也就借不到海景,但可借現(xiàn)代景觀。
整個庭園以水池為中心,水景是園林著力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東西兩岸向中心突出,再加上中間島嶼和橋梁,把水面劃分成南北兩部分。西面突出部分形成半島,使岸線曲折而富視點變化。水中布置5個島嶼,大島在東南,中島居中,其它3島在北部水域。
中島以土堆成,筑環(huán)路,南半環(huán)用石汀步顯出與北半環(huán)的不同,環(huán)路中間置石組。東橋用平直木橋,形成八字橋,中間一個橋墩,東西兩半在橋墩處錯位相接,而不是直線相接。西橋仿西湖蘇堤的樣式,以條石筑堤,中間砌石拱橋,堤面窄,橋面亦窄,這種形式仿景橋在縮景園、小石川后樂園等多處江戶時代的園林中可見。北面的小島,名浮島,植松1株,立石燈籠1具,與中島之間以石磯相續(xù),若即若離。在浮島的北面,又加一大一小兩個離石,顯出石磯向北發(fā)展的動勢。南島面積最大,中間以灰色沙子鋪成,東南接以八字橋,為與中島的八字木橋不同,這里用了八字石橋,兩塊石板十分巨大,表現(xiàn)出武家園林的力量感,與中島西湖堤橋的文弱氣質(zhì)形成對比。東面小島旁邊的一組石磯大大活躍了氣氛。全園多處使用石磯,或點綴水面,或劃分水域,或延伸動勢。
園池水岸和島沿都是用自然石砌成,用石量很大。雖然此園用石不如二條城二之丸的石材那么好,但也很少有園林用這么多石頭裝點駁岸,連小石川后樂園和六義園都不能做到,這一做法與蘇州園林沿水砌石的做法一樣。石形也有變化,在北岸飛石步道延伸入水,臨水的左中右三個石形有方整形,也有自然石。水池的水面距陸地遠(yuǎn),是為了與潮水起落相應(yīng)。園路與貼近水面的平行岸線的做法也較特別。
園池水面處理很豐富,在北面出水角,三次收分,水面由寬變窄,每次收分用石橋劃分水面。為了區(qū)別劃分手法,每個石橋所用石形不同,土堤伸出水面與橋相連,大大豐富了陸地入水的形式。東南角因大島的布置而形成水巷,水巷也是有寬有窄,兩岸夾石放坡,架橋分割,似斷又連。西北角的處理采用突出半島的形式,半島用鵝卵石鋪成洲浜,中間立雪見石燈籠,這個燈籠高大、厚重,體量超乎尋常。鵝卵石洲浜相接的西岸用細(xì)沙鋪成沙灘,南部與西湖橋頭的節(jié)點,用一組石畫個句號。
園東地形處理以緩坡草地為主,筑土為山,一名九尺臺,二名唐津山。前者山頂設(shè)觀景平臺,后者山頂置一組黑色巨石。東岸平地上建四角亭,以得坐觀。北岸入門后大片灰色砂子鋪地,中間搭建藤架,棚架下設(shè)休息座椅。近閘門處建射箭場,中間草地,兩端各建一屋。西岸的半島上堆土成岡,上立幾個巨形石柱,宛如石屋遺址。石柱岡的西面是當(dāng)年的馬見所遺址,這一帶道路寬敞,適于跑馬。馬見所西北處有一山谷,兩面堆土為山,山頂建平臺,山谷夾巨石,與無錫寄暢園的八音澗相似。
縱觀全園,水景為主,山景為輔,水景中石磯多、島嶼多、堤壩多、橋梁多、岸石密,水面空間變化豐富,有池式、巷式、灣式、水口式,武家園林的特點亦在用石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表現(xiàn)出來,文人氣質(zhì)除了對中國西湖的懷念之外,則較少作深入表達(dá)。
舊芝離宮庭園全園面積43 070平方米,因座落海濱園內(nèi)池水與園外海水同潮汐,故名汐入園。填海造房后,高樓林立,海水再也進(jìn)不去,也就借不到海景,但可借現(xiàn)代景觀。
整個庭園以水池為中心,水景是園林著力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東西兩岸向中心突出,再加上中間島嶼和橋梁,把水面劃分成南北兩部分。西面突出部分形成半島,使岸線曲折而富視點變化。水中布置5個島嶼,大島在東南,中島居中,其它3島在北部水域。
中島以土堆成,筑環(huán)路,南半環(huán)用石汀步顯出與北半環(huán)的不同,環(huán)路中間置石組。東橋用平直木橋,形成八字橋,中間一個橋墩,東西兩半在橋墩處錯位相接,而不是直線相接。西橋仿西湖蘇堤的樣式,以條石筑堤,中間砌石拱橋,堤面窄,橋面亦窄,這種形式仿景橋在縮景園、小石川后樂園等多處江戶時代的園林中可見。北面的小島,名浮島,植松1株,立石燈籠1具,與中島之間以石磯相續(xù),若即若離。在浮島的北面,又加一大一小兩個離石,顯出石磯向北發(fā)展的動勢。南島面積最大,中間以灰色沙子鋪成,東南接以八字橋,為與中島的八字木橋不同,這里用了八字石橋,兩塊石板十分巨大,表現(xiàn)出武家園林的力量感,與中島西湖堤橋的文弱氣質(zhì)形成對比。東面小島旁邊的一組石磯大大活躍了氣氛。全園多處使用石磯,或點綴水面,或劃分水域,或延伸動勢。
園池水岸和島沿都是用自然石砌成,用石量很大。雖然此園用石不如二條城二之丸的石材那么好,但也很少有園林用這么多石頭裝點駁岸,連小石川后樂園和六義園都不能做到,這一做法與蘇州園林沿水砌石的做法一樣。石形也有變化,在北岸飛石步道延伸入水,臨水的左中右三個石形有方整形,也有自然石。水池的水面距陸地遠(yuǎn),是為了與潮水起落相應(yīng)。園路與貼近水面的平行岸線的做法也較特別。
園池水面處理很豐富,在北面出水角,三次收分,水面由寬變窄,每次收分用石橋劃分水面。為了區(qū)別劃分手法,每個石橋所用石形不同,土堤伸出水面與橋相連,大大豐富了陸地入水的形式。東南角因大島的布置而形成水巷,水巷也是有寬有窄,兩岸夾石放坡,架橋分割,似斷又連。西北角的處理采用突出半島的形式,半島用鵝卵石鋪成洲浜,中間立雪見石燈籠,這個燈籠高大、厚重,體量超乎尋常。鵝卵石洲浜相接的西岸用細(xì)沙鋪成沙灘,南部與西湖橋頭的節(jié)點,用一組石畫個句號。
園東地形處理以緩坡草地為主,筑土為山,一名九尺臺,二名唐津山。前者山頂設(shè)觀景平臺,后者山頂置一組黑色巨石。東岸平地上建四角亭,以得坐觀。北岸入門后大片灰色砂子鋪地,中間搭建藤架,棚架下設(shè)休息座椅。近閘門處建射箭場,中間草地,兩端各建一屋。西岸的半島上堆土成岡,上立幾個巨形石柱,宛如石屋遺址。石柱岡的西面是當(dāng)年的馬見所遺址,這一帶道路寬敞,適于跑馬。馬見所西北處有一山谷,兩面堆土為山,山頂建平臺,山谷夾巨石,與無錫寄暢園的八音澗相似。
縱觀全園,水景為主,山景為輔,水景中石磯多、島嶼多、堤壩多、橋梁多、岸石密,水面空間變化豐富,有池式、巷式、灣式、水口式,武家園林的特點亦在用石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表現(xiàn)出來,文人氣質(zhì)除了對中國西湖的懷念之外,則較少作深入表達(dá)。